用電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“晴雨表”。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在廣東、山東、福建、陜西等地調研了解到,今年以來,多地新興產業用電增長明顯,折射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。伴隨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,越來越多的企業受益于電改紅利。同時,一些企業期盼,進一步優化電力營商環境,降低企業用電成本。
1、新興產業用電增長明顯,折射經濟新動能壯大
位于廣州市的樂金顯示(中國)有限公司是我國顯示行業的龍頭企業,主要生產大尺寸液晶面板。公司生產科長張秀說,今年上半年,隨著穗港智造特別合作區的啟動以及新一代顯示屏銷量增長迅速,公司一直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,用電量同比增長20%。公司新建工廠預計下半年量產,生產附加值更高的商用型號液晶面板,供應索尼、三星、小米等,年產量將達2520萬片。
“今年上半年,廣汽豐田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2%,用電量同比增長了10.9%。”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企劃室動力科負責人說,順應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潮流,廣汽豐田混合動力等車型受到消費者青睞,上半年累計銷量同比增長16.4%,預計明年企業用電量將攀升到3.24億千瓦時。
據統計,今年上半年,廣州市全社會用電量450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3.95%。累計用電量前三的行業依次為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、汽車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,用電量分別占制造業的12.5%、8.4%及6.9%,體現出經濟轉型升級與消費升級給產業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。
在經濟大省山東,自去年初獲批建設全國首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,山東近兩年關停了散亂污及落后產能企業近十萬家,并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。新動能創造的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39%提升到2018年的48%。
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的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山東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.8%,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大幅增長8.1%。其中,汽車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6.6%,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3.6%,采礦業等傳統行業用電量則出現負增長。
國網山東平度市供電公司總經理李京兵說,工業和制造業用電量平穩增長,高端裝備、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用電增速超前,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,這些用電結構變化折射出我國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,產業結構不斷優化。
2、電改紅利助企業降本增效,提升獲得感
隨著各地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,電力交易模式日益多樣化,電改紅利不斷釋放,企業電費支付負擔有所減輕。
首先,替代發電享優惠,市場化交易降電價。位于山東聊城的新鳳祥控股集團年產60萬噸銅,集團動力部副部長李兵介紹,企業與大唐臨清發電等簽訂替代發電協議,2018年完成替代電量8.17億千瓦時,平均電價0.45元/千瓦時,比執行普通大工業電價價格便宜0.19元/千瓦時,一年節約電費1.57億元。“及時享受到國家電價核算等優惠,幫助企業降成本得實惠,民企發展信心更足了。”李兵說。
新疆電力交易中心副主任龔文軍介紹,近年來,新疆電力用戶參與市場化規模不斷擴大。今年上半年,電力用戶直接交易規模約446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58%,較2014年增長了184倍。受益于一系列市場化交易,新疆相關用戶每度電成本平均下降了6分錢。
其次,壓減辦電環節,提升電力獲得感。國網西安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孫強說,西安將低壓小微企業辦電環節壓減至3個以內,平均接電時間壓減至15天以內。據國網沈陽供電公司介紹,目前沈陽市已有1947家小微企業體驗到“獲得電力”提升帶來的便捷和實惠。小微企業的新裝戶數同比增長43%,接電時間由原來的48.2天壓減至15天以內,為企業節省投資成本9.27萬元/戶。
再次,主動讓利企業,惠及更多企業。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加大投資力度,對市級及以上園區用戶,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等大中型企業投資至客戶規劃紅線;對全省城區160千伏安及以下、農村100千伏安及以下小微企業實施低壓接入投資到電能表,累計為4.32萬個小微企業提供“零投資”服務,節省用戶辦電成本11.56億元。
3、優化電力營商環境,降低用電企業成本
西安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西電集團下屬的一家大型企業。公司動力部門負責人連君表示,2018年公司用電量占購進能源綜合耗量的34.9%,用電潛力還有待開發,但與其他能源相比,目前電價相對成本較高,不利于企業進一步擴大用電量。
國網山東招遠市供電公司、國網德州市陵城區供電公司等相關人士表示,目前大工業電價雖然有所降低,但與一般工商業電價下降幅度相比,仍相對偏高,可研究對用電量較大的用戶再實行一定的電價優惠政策。
山東一家大型食品公司主要從事畜禽屠宰、肉制品加工。據該企業反映,目前企業執行電價為大工業電價,無論當月用電多少,每月均需繳納固定金額的基本電費。去年,這家企業一個廠區累計產生基本電費51.8萬元,占電費比重的13.6%。
業內人士表示,根據當前國家政策規定,執行大工業電價的企業全年暫停用電超過6個月的,超出部分仍要繳納基本電費,建議相關部門適當調整這一政策,減輕企業用電負擔。